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丁先生

电话:0510-83759821

QQ:279146919

Email:caoyuanhj@163.com

地址:无锡市惠山经济开发区文惠路18-1号

新闻中心 >> 生态修复与湿地重建还太湖碧波美景

生态修复与湿地重建还太湖碧波美景

2011-6-24

中国绿色时报5月30日报道(记者:焦玉海)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然而,2007年的一场蓝藻危机,不仅让太湖水的一碧万顷不再,大量蓝藻聚集、死亡,让水质急剧恶化,一度严重到湖区居民无水可用。
危机也是转机。蓝藻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的要求。
5月15日—21日,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对江苏太湖治理工作进行了深入采访。记者发现,各地在继续采取治污、清淤、减排、退渔还湖等“治 水”措施的同时,将更多目光投注到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修复上。而其中湿地保护与重建、防护林建设等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太湖治理难,更难治理的是人的贪婪”
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江苏太湖流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统计数据上的直观体现就是,江苏太湖流域以占全国0.23%的土地,创造了全国4.8%的GDP、12.1%的进出口总额和14.2%的实际利用外 资,人均GDP超过全国的3倍。可以说,正是太湖的一湖碧水滋养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为这一流域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然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生态环境持续破坏,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太湖已经不堪重负。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很多地方悬挂的标语。但是话好说,事难全。很多时候,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太湖水环境的恶化就 是人类对生态过度索取、过度侵犯的结果。”江苏省副省长徐鸣直言不讳。作为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徐鸣曾经领略过太湖的碧波万顷,也见证了太湖水质的一天天恶 化。
徐鸣说,湖泊也会死亡,任何湖泊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们所能做的是通过保护生态,让湖泊休养生息,延长它的青春期,延缓它的衰老期。“而事实上,我们往往习惯于过度索取,加速了湖泊的灭亡”。“太湖治理难,更难的是治理人们的贪婪、人们对生态的无度索取”。
记者注意到,从2007年以来,江苏省太湖流域已累计关停化工企业3361家,限制治理或停产整治1000多家。对环太湖1公里及主要入湖河道上溯 10公里两侧规定范围内取缔、关停和迁移畜禽养殖场1700多处,整治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517处。试想一下,这些污染源没有关停之前,太湖每天承受着 怎样的伤痛!
让一湖碧水被青山绿树环绕
  谈起太湖治理中的生态修复工作,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龙生在前面加了“着力开展”四个字。
朱龙生说,在流域范围内着力开展生态修复,是太湖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水的问题也是生态的问题,所以编制太湖治理的任何方案,生态修复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近年来,太湖流域各市县普遍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行动,新造林面积超过23.5万亩,控制性种养水生植物面积7万亩,环湖湿地面积恢复至3万亩以上,建成了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8个省级湿地公园,各种生态修复工程也已取得不错的治理效果。
前往宜兴,这里的人们总会习惯于带游人到市中心的龙背山森林公园走走。很难想象,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95%、植物种类繁多的森林公园,生态修复前曾是一座生产工艺落后的水泥厂和一片垃圾堆放地。
“是2.7亿元的投资,大体量的生态保护、植树造林工程,让龙背山重新披上绿装,焕发了生机。”宜兴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秋峰说。经过修复,宜兴这座现代化新城闹市中多了一个“世外桃源”、生态大氧吧。从这里流经的大小河流也为太湖送去了清凉干净的河水。
同样的情景在无锡市区显得更为典型。作为2007年蓝藻危机的重灾区,无锡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东起望虞河西至红沙湾、全长24公里的环太湖生态景 观林建设工程。据无锡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劼介绍,工程以抗污染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树种品种多达260多种,目前已经成为无锡市民的水源涵养林、景观休闲 林、科普观赏林。
走在林带中,一边是太湖水的碧波荡漾,一边是葱茏绿树,曾经的蓝藻危机已经在无锡人的心目中逐渐淡去。
恢复一片湿地  给太湖一抹洁净
  太湖治水,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是马前卒。
当成片成片的芦苇消失,大面积的滩涂被钢筋混凝土的世界取代,湖水的自净能力将明显下降,太湖也会显得更加柔弱。“所以我们规定太湖沿岸1公里范围内 不再新建别墅,不再建设高级宾馆,要保护现有的湿地,还要建设大量的人工湿地,充分发挥湿地涵养水源、滤水降污、水体净化的作用。”徐明说。
在无锡环太湖景观林带建设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湿地的保护与恢复。记者在工程滨湖区段看到,大面积新栽植的芦苇已经在道路与湖泊间构建了一条绿色屏障,微风过处,不时飞起几只不知名的水鸟打破湖泊的宁静。
“每一片人工湿地宽150米-400米不等,通过重新回填土方、栽植芦苇等恢复湿地生态。”无锡市农委副主任、林业局副局长陆晓鹤说,虽然仍然无法达 到原生湿地的生态效益,但是对太湖的改变显而易见,“最明显的是水鸟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去年湖区记录的水鸟达到175种。”
无锡环太湖湿地修复与保护项目也被评定为“国家林业局太湖治理国家示范性工程”。
湿地保护与修复对科学治理太湖的重要性,在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更为直接地展现在眼前。经过测算,总面积5140亩的生态湿地,每年可从水中去除 氮462.6吨,除磷61.68吨,消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34万吨,释放氧气1.54万吨,生态总价值2.57亿元/年。经过湿地过滤沉淀,水质可提 高1—2个等级。
“我们苏州没有海洋,也没有天然的森林,大面积的湿地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全市湿地面积497.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9.1%。我们计划利用5到10年时间,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群’。”苏州市副市长高翠霞说。
而这,对于正在逐步走出污染阴影的太湖来说,无疑又是一大福音。

 

◆采访手记

  江苏太湖流域是全国经济的排头兵,起着标杆示范作用,但是经济的富足没有掩盖人们对生态的渴求,而是让这种诉求显得更加迫切。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常州、宜兴的生态治理,苏州、无锡的湿地修复,同样是机器轰鸣,这里建设的不再是厂房,不再是豪华住宅,忙忙碌碌为的是生态欠账还债,恢复饱受创伤的生态环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地方一边喊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口号,一边却大张旗鼓地将森林砍伐,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将湿地填埋,滩涂变成别墅宾馆。

 

  没有经历过生态危机的人也许无法体会生态良好是何等的幸福。采访中,江苏的官员们很愿意提“生态拐点”这个名词。到底拐向何方,是青山绿水的生态之城,还是缺林少绿的钢筋混凝土世界,这一切都掌握在人们自己的手中。